日經:美光營業利潤率超三星,存儲龍頭地位被撼動

昨日,日經亞洲報導稱,美國存儲廠商美光正在挑戰三星電子在半導體存儲行業的地位。美光和三星電子的最新季度財報顯示,在2021年第一季度,三星電子的半導體業務營業利潤率為18%,美光則達到了20%。而且近5年來,三星電子在DRAM和NAND閃存產品的市場份額都有所下降,美光則分別上漲了3%和1%。

日經亞洲評論稱,之所以三星電子的半導體業務利潤率有所下降,除了德州暴風雪等天氣原因外,還可能因為美光在存儲芯片製造工藝上進展迅速,使三星電子半導體存儲部門的競爭力正在下降。

因為存儲芯片業務是三星電子的主要盈利來源,也是半導體業務的重要收入組成。而三星電子在這一領域盈利能力的下降,可能還將影響該公司晶圓代工、顯示器件和智能手機等其他業務。

▲三星電子、SK海力士和美光的季度營業利潤率變化(來源:日經亞洲)

 一、美光聘請日韓工程師,技術實力或可匹敵三星

據悉,美國德州暴風雪已經對部分半導體公司造成了損失。2月中旬,美國德克薩斯州出現暴風雪,導致大規模停電事件發生。這也使三星電子、恩智浦、英飛凌等公司在當地的芯片工廠關閉了一段時間,而沒有工廠在德克薩斯州的美光則躲過了這場災害。

除此之外,日經亞洲認為三星電子存儲業務利潤率下降的原因還離不開其產品競爭力的下滑。

目前三星電子半導體存儲業務營收約為490億美元(約3152億人民幣),佔全球市場的40%左右,仍為全球第一。技術方面,三星電子副總裁Jin-man在4月29日的電話會議上稱,三星電子擁有最高的15nm DRAM佔比,也將在下半年繼續在14nm DRAM上取得領先地位。

但另一方面來看,美光已經開始量產基於1α工藝的DRAM顆粒,是世界上首個量產第四代10nm DRAM的公司;而在NAND閃存方面,美光也率先推出了176層NAND閃存產品,走在了三星電子前面。

在美光2021年第二財季(2020年12月-2021年2月)的財報電話會議上,其首席執行官Sanjay Mehrotra提到,美光的尖端產品會按計劃量產,將成為美光2022年的主打產品。

有業內人士認為,美光在技術上的快速發展是因為得到了很多海外工程師的支持。有消息透露,美光正在從鎧俠(前身為東芝半導體)、SK海力士和三星電子等存儲廠商聘請大量日韓工程師,並在美國和日本的工廠中開發存儲芯片製造工藝。

此外,美光還在2013年收購了日本存儲廠商爾必達。爾必達擁有許多優秀的DRAM工程師,在藉助這些工程師完成工藝研發後,美光已經具備了與三星電子匹敵的技術能力。

二、美光正在蠶食三星存儲市場份額

根據英國諮詢公司Omdia的數據,2020年,三星電子的DRAM市場份額高達41.7%,位於市場第一。SK海力士和美光則分別以29.4%和23.5%的市場份額,佔據第二名和第三名的位置。但今年第一季度,SK海力士的營業利潤率只有16%,在三家公司中排名最後。

三星電子、美光和SK海力士三家廠商一共佔據了94.6%的DRAM市場比例,這使得該市場高度集中,也讓三家公司都獲得了高額利潤。2018年,火熱的DRAM市場讓三星電子、美光和SK海力士都實現了超過50%的營業利潤率。高利潤率背後,是三星電子採用的投資調整戰略。

例如,當市場上DRAM價格開始回落時,三星電子就會調整投資金額,維持供需平衡。因為三星電子壟斷了尖端DRAM產品,並擁有壓倒性的市場份額,所以這種策略有效地維持了DRAM市場的穩定。

▲2020年DRAM市場份額(來源:日經亞洲)

日經亞洲稱,如果美光技術上的改進威脅到三星電子的市場地位,可能會使兩者的競爭更加激烈,或導致DRAM市場發生動盪。

事實上,美光已經開始蠶食三星電子的DRAM市場份額。2016年,三星電子的DRAM市場份額為46.6%,2020年下滑至41.7%;此外,三星電子NAND閃存產品的市場份額也在5年裡從36.1%下降到了34%左右。2016年-2020年,美光DRAM和NAND閃存產品的市場份額則分別上漲了3%和1%,分別為23.5%和11.2%。

對三星電子來說,半導體存儲業務一直是其主要的利潤來源,也經常為其他業務提供資金支持。目前,三星電子為了和台積電在晶圓代工領域展開競爭,正在不斷加大代工業務的投資金額;而其三星電子在顯示屏和智能手機上的研發投入也在持續增加。如果三星電子在存儲領域的盈利能力下降,有可能影響該公司的其他業務。

結語:三星盈利水平仍在平均水準之上,競爭態勢或持續

儘管今年第一季度三星電子的營業利潤率為18%,較往期有所下滑,但是在製造領域,這一比例仍在平均水準之上。另外,三星電子的業務範圍相較美光也更加龐大,具備一定的抗風險能力,兩者的競爭很難短期內分出勝負。

在全球缺芯的當下,三星電子晶圓代工業務的重要性也在不斷提高,未來或可反哺存儲業務。未來三星電子、SK海力士和美光在DRAM市場上三足鼎立的局面仍將持續一段時間。而能夠決定最終勝負的,還將是各類產品的落地體驗和實際性能。

蘋果推殘障輔助功能:眼球追踪、手語翻譯、Apple Watch輔助觸控

近日蘋果宣布將為iPhone、iPad和Apple Watch推出一系列新的輔助功能,這些功能主要是為有視力、聽力、行為和認知障礙的人群設計,它們將在今年晚些時候落地。

“在蘋果,我們一直這麼認為,世界上最好的技術應該致力於滿足每個人的需求。”蘋果公司全球可訪問性政策高級總監薩拉·赫爾林格(Sarah Herrlinger)說,“我們正在努力突破技術邊界,迫不及待地想要將蘋果產品的樂趣分享給更多的人。”

一、可以與其他音頻一同播放的底層背景音

汽車聲、地鐵聲、人群的談論聲,這些聲音常常使人無法保持專注。為了讓用戶更好地保持注意力,或是更好地休息,蘋果推出背景音(Background Sounds)功能。

背景音包括風聲、雨聲、海洋、溪流的聲音,用戶將可以在系統中播放這些舒緩的聲音去掩蓋生活中的噪聲。與用戶在音頻APP運行的白噪聲不同,輔助性功能中的背景音在系統底層運行,它與其他音頻的播放互不衝突。

二、輔助觸控,不用屏幕也能操作Apple Watch

對於行動障礙者,輔助觸控(AssistiveTouch)將幫助他們在不觸摸Apple Watch屏幕的情況下對其進行操控。

Apple Watch內置的運動傳感器、心率傳感器會檢測到用戶肌肉、肌腱上的細微變化。有了這些傳感器,用戶可以通過輕捏或緊握Apple Watch對手錶進行控制。

三、解放雙手,iPad支持眼球追踪

年底更新的iPadOS將支持第三方眼球追踪設備,用戶可以利用視線在屏幕上的停留、移動軌跡來操控設備。

手機是眼球追踪(Eye Tracking)技術最熱門的載體,三星蓋世S3很早就能通過檢測用戶眼睛狀態來控製手機屏幕。蓋世S3用戶只要盯著手機屏幕,即使沒有進行任何操作,屏幕也不會關閉。

後來也有眾多手機廠商推出眼球追踪功能,但大多因為實用價值不高而乏人問津。蘋果將要更新的眼球追踪功能會給用戶帶來什麼樣的體驗?值得期待。

四、SignTime服務提供手語翻譯

SignTime(手勢時間)是蘋果針對有溝通障礙人群推出的功能,這一功能幫助用戶使用手語與蘋果的顧客服務部門進行溝通。

SignTime將首先在美國、英國、法國啟用,後續會推廣到更多的國家。

五、MFi添加助聽器支持

MFi即Made for iPhone,MFi認證是蘋果公司對其配件廠商所生產配件的標識使用許可。蘋果設備將支持新型雙向助聽器,這是MFi項目的重大更新,它將幫助聽力障礙者更好地在電話以及FaceTime中溝通交流。

除此之外語音控制實體按鍵、調節APP文字大小、新的自定義表情符號等功能都在更新之列。

結語:技術創新將極大便利殘障人士

在蘋果公司的產品理念中,無差別地使用電子設備是一種基本人權。目前蘋果公司正在推出愈加豐富的輔助功能,讓更多的人可以方便地使用蘋果產品。

科技的進步讓人們的生活變得更加方便、美好,但很多時候,它並不能讓所有人的生活都變得美好。目前包括蘋果在內的眾多科技公司正致力於開發殘障人士友好型產品,讓更多人能享受到科技的便利。

在建築工地測試區,Waymo無人駕駛汽車“在線叛逃”!自動停車4次,還被路人問候

去年10月,Waymo無人駕駛汽車正式向公眾開放。

出於對相關技術的好奇,不少網友都在第一時間去試乘了這款100%無人駕駛的出租車。

根據一位名叫JJ Ricks的YouTube博主發布的視頻,Waymo無人駕駛出租不僅能準確定位上車點在人群攢動的街道也能無障礙前行,甚至還能像老司機一樣“闖黃燈” 

可以說,Waymo找到了無人駕駛正確的打開方式。

不過最近,JJ Ricks又發布了一段視頻,這次Waymo的表現可以說是有點“翻車”

這次Waymo行駛的區域是在一個建築工地附近,在視頻中,當無人駕駛汽車試圖右轉進入一個多車道道路時,系統檢測到最右邊的道路正在施工,已經關閉禁止通行,於是Waymo就不動了??

而當後台工作人員來電詢問詳細情況,並表示相關駕駛人員正在前往該處時,Waymo突然啟動,轉入右側道路後幾秒內,又停止不動了。

這次它還阻塞了交通,甚至引來了道路工作人員的“問候”。

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Waymo變得如此“叛逆”,幾度試圖逃離駕駛人員的定位與控制?

當無人車“老大哥”Waymo遇上道路突發情況

這次就不賣關子,直接從大家最感興趣的“翻車”說起。

可以看到,現在Waymo停在一個T字路口,根據後方平板顯示,汽車的預計通行路線仍然是右轉進入車道,但此時該最右側的車道已經被封鎖了

可以看到,這時開來一輛車停在了Waymo後方,Ricks還從後方提示司機掉頭。

這時,道路救援小組(roadside assistance team)通過車內的通訊設備聯繫到了Ricks。工作人員表示,相關駕駛員會盡快趕來,並通過人工駕駛將他送往目的地。 Continue reading

全球eSIM消費者市場最新發展動態

#01eSIM消費者終端市場最新資訊

可商用終端數量攀升。截止2020年年底,全球可商用的eSIM消費類設備類型達到了110種,包括智能手機(40%)、智能手錶、電腦和平板電腦。智能手錶引領了第一波eSIM市場發展(2016-2018年),催生了許多進入該市場的OEM,而如今智能手機則佔據了領先地位。

根據Trusted Connectivity Alliance (TCA)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20年TCA成員總計報告的eSIM出貨量同比增長了83%。而2019年,該同比增長率僅為50%。此外,TCA報告顯示2020年eSIM配置文件被下載到設備上的次數同比增長超過了300%。

2020年是eSIM智能手機發展的關鍵年份。繼蘋果在2018年推出eSIM手機後,2020年三星、華為陸續推出了eSIM智能手機,這是一個關鍵里程碑,因為這三家公司合計約佔全球一半智能手機的出貨量。目前蘋果推出的eSIM設備類型最多,共計25種,包括手機、智能手錶和平板電腦。

對於其他頭部OEM而言,推出eSIM智能手機只是時間問題。小米和vivo(智能手機出貨量分別排名全球第四和第六)還未推出eSIM手機,其中小米的智能手錶已具備eSIM功能。對這兩家公司而言,推出eSIM智能手機只是時間問題。展望未來,GSMA對全球運營商調查顯示,40%的運營商預計大多數OEM將在2022-2023年過渡到生產僅具備eSIM功能的智能手機(即手機中不再設有實體SIM卡)。

根據GSMA對全球100家運營商的調查顯示,絕大多數運營商認為OEM應將eSIM作為發展重點。此外,eSIM在5G手機製造方面具有優勢,因為5G手機需要更多空間來安裝天線和更大的電池,而eSIM的使用可為手機釋放更多空間。

在eSIM手機價格方面,隨著GSMA針對5G更新了相應的eSIM規範後,eSIM技術被引入到一系列新的5G智能手機中。目前一部eSIM智能手機平均零售價(800歐元)顯著高於智能手機總體的平均價格(350歐元)。但與此同時,零售價具有下降趨勢,蘋果和谷歌已經推出了更便宜的eSIM智能手機(價格低於500歐元),這將有助於eSIM向非高端消費市場及發展中市場拓展。全球約一半運營商表示,售價低於415歐元的5G手機可以大大推動eSIM手機的市場推廣。

#02eSIM消費者市場商用進程

截至2020年年底,全球至少有69個國家推出了面向智能手機的eSIM商用,比2018年增長了三倍。

  1. 美國和加拿大走在eSIM發展前列
  2. 幾乎所有歐洲國家都實現了eSIM商用
  3. 中國和韓國還未推出智能手機的eSIM商用業務。

截至2020年年底,至少有175家運營商在69個國家推出了面向智能手機的eSIM商用。90%的運營商計劃在2025年前商用eSIM,eSIM將有望在2021年和2022年獲得重大突破發展。

eSIM為運營商帶來的潛在益處主要為降低運營成本和創造新收入。

2020年,全球智能手錶消費者達到2億人,比2017年幾乎翻了一番。但eSIM智能手錶只佔整個智能手錶市場的一小部分,主要局限於高端消費領域,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在於許多智能手錶用戶認為,為智能手錶支付額外訂閱費不能帶來足夠價值。不過,這一情況可能會發生改變,特別是如能建立一個更豐富的服務生態系統,讓eSIM智能手錶的獨立移動連接為客戶帶來更大價值,這方面最具潛力的應用是醫療保健。

eSIM筆記本電腦市場方面,全球大部分電腦供應商,包括聯想、惠普和戴爾,都推出了具有eSIM功能的筆記本電腦。截止2020年年底,市面上有23款eSIM筆記本電腦,幾乎和eSIM智能手錶的種類一樣多(27款)。然而,筆記本電腦激活eSIM的數量一直很低,這與筆記本電腦一般使用WiFi聯網有關。但在疫情結束,商務旅行恢復正常後,eSIM電腦可能會得到消費者更多青睞,因為eSIM可以減少筆記本電腦對WiFi和網絡共享的依賴。

除了智能手機、智能手錶、筆記本電腦和平板電腦,其他消費設備的eSIM發展勢頭相對而言並不強勁。但隨著eSIM生態系統的擴大以及更多消費者使用eSIM設備,這種情況在未來可能會有所改變。

5G FWA就是一個值得關注的用例。截至2020年年底,51家運營商在26個國家推出了商用5G FWA服務。此外,已有17家運營商宣布計劃在2021年或更晚推出5G FWA。5G路由器和CPE既可以使用eSIM,也可以使用傳統SIM,但eSIM則更具優勢,尤其在CPE放置於家庭之外的場景下。

#03eSIM消費者市場未來五年展望

GSMA智庫重點預測: Continue reading

讓植物“張嘴說話”!新加坡“植物機器人”可成為環境探測器促進農業生產

植物也能“聯網”?科幻小說都不會這麼寫,不過這讓科學家做到了!

由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NTU)領導的一個科學家團隊開發了一種可以向植物發送電信號和從植物接收電信號的裝備,為利用植物的新技術打開了大門。團隊的發現於今年刊登於國際知名科學期刊《自然》屬下的《自然·電子學》(Nature Electronics)。

研究團隊部分成員,左二為ChenXiaodong 教授,來源:ntu

研究團隊以肉食植物捕蠅草(Venus flytrap plant)為主,歷經四年研發出這種植物“溝通”裝置。裝置可監測植物的健康狀態,不會傷害植物或影響植物的光合作用。這也是世界上首個研究捕蠅草信號的科學團隊。

(用手機控制捕蠅草機器人)

捕蠅草,是自然界中少數的幾種食肉植物之一,它們的葉片上有多根觸角,一旦有昆蟲觸碰到這些觸角,葉片就會在不到一秒的時間里合攏,將小昆蟲關在其中,直到它被葉片中的腺體分泌出來的消化液消化掉。有時連青蛙或小鳥等動物都會成為它們的腹中物。

植物發出的信號很微弱,葉面毛茸茸又有蠟,一般來說很難連接到能導電的電極上。而NTU團隊則開發了他們的植物“通信”設備,使用一種叫做水凝膠的柔軟粘性粘合劑,在捕蠅草植物表面附著一個貼合電極,從而實現導電。

功能展示,來源:NTU

相較於普通的水凝膠,新研發的熱敏水凝膠粘性要高四五倍,可粘在不規則的植物表面。熱敏水凝膠的可塑性也更佳,室溫下能在30秒內從水狀液體變成可拉伸的固體,能輕易、緊密的附在植物表面,不僅信號接收能力提高了2.5倍,還能輕易拆掉。

電極的直徑僅為3毫米,對植物無害,不影響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能力。有了附著在捕蠅草表面的電極,研究人員可以拾取電信號以監控植物對環境的反應,並將電信號傳輸到植物,使其關閉葉子。

在實驗中,研究團隊將捕蠅草固定在機械手臂上,成為一個植物機器人。接到信號後,植物機器人可夾起一條直徑0.5毫米的鐵絲。相較普通機械手臂,植物機器人能拾起更加脆弱、易碎的物品。團隊也希望能設計仿真捕蠅草,完善這款植物機器人。

捕蠅草機器人撿起鉑金屬絲

捕蠅草機器人抓砝碼

除此之外,研究團隊也希望植物溝通裝置能成為有生命的傳感器。

植物對環境的變化十分敏感,如有污染,便可通過植物的電信號進行探測,成為環境探測器。這款裝置也可提前探測植物異常,預防疾病,提高農業收成,確保糧食安全。

來源:nature

南洋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的陳曉東教授表示,“氣候變化正在威脅全世界的糧食安全。通過監測植物的電信號,可能能夠檢測到潛在求救信號和異常情況。用於農業,農民可以發現疾病何時發展。”

新加坡主要食品供應來源地,來源:早報

新加坡政府在2019年推出“30·30”願景,計劃用10年時間逐步提高本國食品產量,減少食品進口依賴,並在2030年讓本地出產的農產品滿足國人三成的營養需求。我們也期待該研究成果在實際農業生產中的應用。

已發表文章

已發表文章

Marvel.AI幫名人合成語音,讓他們躺著也掙錢

近日美國一家人工智能公司Veritone推出了一款名叫Marvel.AI的聲音平台,為名人提供聲音克隆服務。

公司總裁Ryan Steelberg說:“對於名人而言,除了使用個人形象的廣告代言,他們的聲音也是工作業務的一部分,但通常名人們的時間比較緊張,沒有足夠的時間去演播室錄音”。所以,Veritone公司就推出了這項服務,幫助名人們生成他們聲音的深層複製品(deepfakes of their voices),並在需要的時候使用。

一、Marvel.AI兩種服務模式:可自助,可個性化定制

隨著機器學習技術的發展,多家大型科技公司提供現成的文本轉語音的模型。但機器語音太過生硬,為了製作出精品的人聲語音系統,Veritone作為世界首個人工智能操作系統aiWare的創建者,最近搭建了Marvel.AI語音平台,該平台可以製作合成語音,讓內容創作者、名人等用戶生成他們聲音的複製品,以達到難辨真偽的人聲效果,用於電台、有聲讀物或是其他平台的應用。

對用戶而言,Marvel.AI將提供兩種服務。

第一種是自助服務模式,人們可以從原有的聲音目錄中選擇自己的喜歡的模型,然後根據需要創建語音。這種模式類似於亞馬遜和微軟等公司之前提供的變音服務。

第二種是個性化製定模式,客戶只需要提交自己的聲音數據。之後,Veritone本著“一切為了顧客服務”的原則,為他們創建一個克隆的語音模型,並保存在公司的系統中。只要客戶有需求,就能立刻把模型調出開始復制使用。Marvel.AI還將搭建一個市場,為那些有潛在需求的客戶,提供多樣化的聲音模型選擇,但目前其定價不明確。

Steelberg堅信,對這此類服務市場是有需求的,他們已經準備好商業化應用了。

二、為名人省時省力,但存在信用風險

Veritone雖然自稱是一家“人工智能公司”,但其大部分收入來自廣告和內容授權。該公司有個Veritone Licensing部門,對包括CBS和CNN等在內的廣播公司,以及NCAA和美國網球公開賽等體育組織擁有的視頻檔案進行授權。

Ryan Steelberg說聲稱,與那些專注於人工智能技術的初創公司相比,Veritone在授權和廣告方面的經驗將賦予其優勢。但這對廣告商和讚助商來說,無疑是非常耗錢又費時的項目。畢竟,名人都是靠自身形象、聲音來引流的,但當大眾粉絲們發現,自己的偶像或是崇拜者連聲音都是合成的,那之後還會消費其代言的產品嗎?

三、克服機械音、提高安全度是Veritone的發展重點

近年來,在廣告領域,語音合成技術被廣泛應用。在這波語音創作洪流中,Veritone平台的發展取決於合成人聲的真實性。它是否能帶動大眾的情緒,聲音聽起來要像是人類發出的,而不是機器。

此外,對於這項技術,在社會上也存在諸多爭議。由於Marvel.AI可以創建任何音頻模型,這就給個人隱私洩露和音頻濫用問題的出現​​提供了可能。例如之前出現的不法之徒,利用語音合成來進行電話詐騙的案例,讓語音克隆服務的安全度遭到質疑。

Steelberg也曾提到,通過複製音頻檔案,該項技術能夠讓已經逝世人的聲音“復活”。從技術層面上看,這是一項不錯的創新技術;但從道德角度上看,這確實有點讓人感到毛骨悚然。比如通過人工智能複活英國戴安娜王妃的語音,用於商品代言,消費者們會買單嗎?

結語:智能語音發展的同時,也要保障用戶安全

在全面進入數字化的時代,智能語音服務是未來的發展趨勢,從智能語音客服到廣告行業的人聲合成語音,都有著潛在的發展市場。

但在研發克隆語音服務的同時,負責技術開發的科技公司,應更加重視服務帶來的用戶隱私和安全問題。在智能語音行業,各大科技企業使該技術商業化的同時,需不斷地規範市場化運作,保障用戶權益。

ZigBee聯盟正式更名CSA,新標準matter已在測試!

5月12日,Zigbee聯盟宣布正式更名為CSA(Connectivity Standards Alliance 連接標準聯盟),並聯合蘋果、Google、Amazon發布了安全可互操作的智慧家庭連網標準新標準——Matter。

在智能家居行業發展越來越迅速的背景之下,行業協議標準的製定也成為了一個難題。智能家居行業已經經歷了十年,面對新的浪潮,智能家居行業依然處在生態圈尚未打通,各自為營,沒有形成統一的互聯標準的局面。在這樣的行業環境下,萬物互聯只能停留在想法階段。此次Zigbee聯盟更名發布新標準Matter也是為了物聯網市場與產品的和諧簡化開發,不懈努力的推進開放互操作標準。

ZigBee

ZigBee是基於IEEE802.15.4標準的低功耗局域網協議。根據國際標準規定,ZigBee技術是一種短距離、低功耗的無線通信技術。這一名稱(又稱紫蜂協議)來源於蜜蜂的八字舞,由於蜜蜂(bee)是靠飛翔和“嗡嗡”(zig)地抖動翅膀的“舞蹈”來與同伴傳遞花粉所在方位信息,也就是說蜜蜂依靠這樣的方式構成了群體中的通信網絡。

特點是近距離、低複雜度、自組織、低功耗、低數據速率。主要適合用於自動控制和遠程控制領域,可以嵌入各種設備。

一、藍牙、WiFi與ZigBee

和WiFi、藍牙等一樣,ZigBee是一種通信協議,只不過每種通信協議都有各自的優缺點,現在大家熟知的無線智能家居品牌,大多采用的是ZigBee協議,而不管是WiFi、藍牙還是ZigBee協議,這些協議的標準制定都是由各自協議主要參與者企業組建的國際聯盟,比如WiFi有WiFi聯盟,藍牙有藍牙技術聯盟,ZigBee有ZigBee聯盟。

WiFi組網能力低,擴展空間受限制。目前,WiFi網絡的實際規模一般不超過16個設備,而普通家庭內開關、電燈、家電的數量已經遠遠超過16個了,基於WiFi技術的智慧家居系統可以連接的設備數量非常有限,未來發展空間受限。且無線網絡的安全性低、耗能高也是問題。

藍牙耗能低,但是穿牆能力弱,傳輸距離短,只適合小型的智能家居單品物件。近些年小米非常注重藍牙智能家居商品的研發。

而ZigBee以其低功耗、低延遲和安全性等優勢,成為了連接物聯設備的首選,從理論上來說,ZigBee的網絡節點數最高可達65000個!但ZigBee也有它的劣勢,安裝門檻高,擁有ZigBee技術的公司寥寥無幾。

但結合智能家居的產業發展來看,從智能單品到場景化定制已成為了一個行業趨勢,今年華為發布的全屋智能產品明碼標價(約100平方米)99999元、海爾智家推出空氣網、水聯網等智慧場景解決方案……由此可見,未來智能家居物聯網的連接將會要求更高的穩定性和更低的耗能,以滿足全屋生態的設備連接。基於ZigBee技術的物聯網將會得到更為長足的發展。

二、連接新標準——Matter

開放標準和開放對話對於提供消費者想要的優質體驗至關重要,而蓬勃發展的競爭性市場也使優質的產品成為可能。連接標準聯盟通過簡化和統一整個行業的技術標準,引導物聯網向前發展,也是推出新標準Matter產生的意圖。

Matter意味“物質”,是生命的基礎,也是物聯網的基礎。

Matter讓設備製造商可以更輕鬆地開發設備,確保它們與智能家居和語音服務兼容,例如亞馬遜Alexa,蘋果HomeKit的Siri,谷歌Assistant,三星SmartThings等。Matter標準協議的第一個規範版本將基於現有的網絡技術,包括以太網(802.3),Wi-Fi(802.11)和Thread(802.15.4),並且還可以應用低功耗藍牙簡化設備調試流程。目前新的標準還在測試階段。

三、Matter在做什麼?

讓物聯網更安全

標準與聯盟的認證框架和工具結合在一起,具有強大的實踐能力,可促進以下方面的發展——

越來越多的物聯網採用和整個物聯網價值鏈的增長;

聯盟成員的業務增長;

廣泛且不斷增長的用戶群提高了物聯網體驗的價值和樂趣;

賦權和參與開發者社區

連通性標準聯盟成員可以使用可操作的資產和工具,從而從根本上加速開發人員的項目交付。利用參考設計,規範和數據模型資產庫,開發人員可以快速入門進行產品開發的基礎構建塊,從而使他們可以專注於創新的產品設計。

產品可信度和通過認證的信任

迄今為止,該聯盟已進行了數千項認證, 聯盟認證可幫助設備製造商在沒有不必要的開發週期的情況下啟動產品,因為按照標准進行開發並獲得聯盟認證時,事情可以按規定進行。

聯盟在設計認證模型時會考慮我們成員的流程,讓認證簡單化。其中包括自動化,測試能力和易於集成。

目前新的標準還在測試階段。面對智能家居行業當前協議不統一,Matter給我們了一個良好的開端,期待不僅僅是Matter新標準的製定,還有其他的行業標準能夠加快完善,讓智能家居的小生態圈不斷融合。

另外,Matter不單單是針對智能家電行業而製定的網絡標準,而對於其他行業也同樣適用。CSA在官網提到“NASA的2021年火星飛行任務實際上使用了CSA的一項技術來實現恆心漫遊者與Ingenuity無人機之間的通信。如果聯盟技術致力於執行火星任務,我們認為我們的技術足夠強大,可以管理地球上的設備。”目前我們密切相關物聯網也許還局限於智能家居領域,但在未來還需突破行業,讓用戶行走在地球上的每個角落感受到物物相連的魅力。

“意念手寫”登Nature封面!碼字不用手,準確率99%

腦機接口(BCI)技術新進展又一次登上國際頂級期刊Nature的封面!

美國斯坦福大學研究人員首次破譯了與手寫書信相關的大腦活動,並結合人工智能(AI)算法,實現“意念”寫字。

這使得癱瘓患者只需腦補“手寫文字”,他所想的文本就會實時顯示在屏幕上。

在這項研究中,患者每分鐘可鍵入90個字符,接近同齡正常人使用智能手機時每分鐘115個字符的速度——是以前用這類腦機接口(BCI)研究打字記錄的2倍多,準確率更是高達99%以上。

這項堪稱腦機接口新里程碑的研究,登上了全球首屈一指的科學期刊Nature最新一期的封面。論文題目為《通過手寫進行高性能的腦對文本交流(High-performance brain-to-text communication via handwriting)》。

美國斯坦福大學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HHMI)的研究員Krishna Shenoy是這項研究的合著者,與斯坦福大學神經外科醫生Jaimie Henderson共同推進這項工作。

Shenoy認為,隨著技術的進一步發展,這項創新可能使癱瘓的人無需用手就能快速打字

一、聚焦手寫表達方式,解碼大腦神經活動信號

當受傷或疾病剝奪了一個人的移動能力時,走路、喝杯咖啡或者說一句話的大腦神經活動仍然存在。

研究人員可以利用這項活動,來幫助癱瘓患者或截肢患者恢復失去的能力。不過,具體的需求也因殘疾的性質而異。

有些失去雙手的人依然可以用語音識別軟件,而對於無法發聲的人,科學家們正開發其他方法來幫助他們與人交流

這一次,斯坦福研究人員將目光聚焦於經典的自我表達方式——手寫

近年來,本論文作者Shenoy的研究團隊解碼了與語音相關的神經活動,希望再現語音。比如他們曾在另一項研究中涉及一種方法,讓植入傳感器的患者“意念”移動計算機屏幕上的光標,選擇虛擬鍵盤上的字幕進行打字。通過這樣的方法,患者每分鐘可輸入大約40個字符,這是以前使用腦機接口打字的速度記錄。

但問題是,直接腦補人的“筆跡”是否可行?

Shenoy團隊中的一位神經學家Frank Willett想知道,能不能利用用筆在紙上寫字時引發的大腦信號,來找到讓人們交流更快的新方法。

二、區分不同字母活動信號,65歲癱瘓者也可正常打字

當下,該臨床試驗試驗正在測試腦機接口的安全性,腦機接口能將信息直接從參與者的大腦發送到計算機。

該實驗負責人是布朗大學麻省總醫院和普羅維登斯醫學中心的神經科醫生和神經科學家Leigh Hochberg,他將兩個微小的傳感器植入癱瘓者大腦控製手和手臂的部分,從而讓癱瘓者實現一些行動。例如,讓癱瘓者嘗試移動已癱瘓的手臂,從而在屏幕上完成移動機械臂或者光標的效果。

▲算法可追踪對象假想中筆的運行路徑 Continue reading

蘋果亞馬遜發起新連接標準!讓智能家居設備“跨服交流”

美國東部時間5月11日,包括蘋果、亞馬遜和谷歌等主要科技公司在內的連接標準聯盟(Connectivity Standards Alliance,CSA)宣布推出一個新的連接標準“Matter”。

這是一款專為智能家居設備設計的可互操作、安全的連接標準,能讓用戶通過蘋果Siri、亞馬遜Alexa等不同品牌和系統的智能助手對智能家居設備進行控制。

CSA是原先創建Zigbee標準低功耗局域網協議的Zigbee聯盟,該聯盟以後將更多地關注Matter等項目。CSA稱,第一批使用Matter的設備將於2021年底發布,其中可能包括照明電氣、暖通空調控制器、門禁控制等設備。

一、智能家居設備與不同智能助手兼容

2019年12月,蘋果、谷歌和亞馬遜宣布合作開發一個開源的智能家居標準,他們將它命名為“CHIP項目(Project Connected Home over IP)”。這個CHIP項目就是此次推出的Matter標準的前身。

Matter是一個基於IP(互聯網協議)的統一連接協議,用以構建和連接物聯網生態系統。它是免版稅的,並允許各種智能設備進行互相通信和協同工作。

Matter標準的目標是為智能家居產品提供一個統一的標準,讓它們和亞馬遜語音助手Alexa、蘋果語音助手Siri、蘋果智能家居平台HomeKit、谷歌助手Google Assistant和三星智能家居平台SmartThings等兼容,讓客戶可以自由選擇不同品牌的語音服務或智能家居平台來控制自己的智能家居設備。

據悉,Matter協議的第一個規範版本將運行在現有的網絡技術的基礎上,比如以太網、Wi-Fi、線程,以及低功耗藍牙技術等。

二、兼容設備上印有新logo,今年年底落地

此次更名之後,新的Matter標誌會被添加在與這個標準兼容的硬件設備上,用戶可以很容易地分辨出哪些設備可以與Matter標準下的其他設備協同工作。

如今,荷蘭智能照明設備公司Philips Hue等其他大公司也加入了進來。該公司承諾在未來幾個月發佈軟件更新,更新之後,它過去和現在的所有產品都將與Matter標準兼容。

▲帶有Matter標誌的照明設備

目前,智能家居設備製造商正在研發與Matter兼容的燈泡、插頭、插座、恆溫器、門鎖、傳感器、窗簾,以及電視等產品。

結語:統一和開放標準是大勢所趨

Matter標準將使智能家居設備在兼容性和便捷性方面得到提高。如果有更多的公司願意採用Matter這樣的開放標準,那麼智能家居設備和智能家居平台就能更好地實現互聯,用戶也不用被品牌或系統的壁壘所困擾。

在未來,會有更多品牌、更多行業的玩家加入智能家居領域,這一領域的生態也將越來越多樣化。統一、開放的標準將在很大程度上為設備製造商帶來便利,同時也為消費者創造了福音。

海外三巨頭最新財報:雲計算依舊是好生意

導語:雲計算業務不僅未受疫情影響,反而獲得一些促進作用

隨著美股財報季的到來,近日海外三大雲巨頭亞馬遜、微軟和谷歌紛紛公佈了自己的雲計算業務數據。

整體來看,和國內市場相似,疫情期間三大海外雲巨頭的雲計算業務不僅未受影響,反而獲得一些促進作用。

Gartner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全球雲計算市場保持高速增長,以IaaS為例,其市場規模達642.86億美元,同比增長40.7%。市場進一步向頭部廠商集中,全球雲計算3A格局穩固,亞馬遜、微軟和阿里雲排名全球前三。雲計算依然是一門好生意,幫助巨頭更快掘金。

亞馬遜AWS:Q1營收135億美元,同比增長32%

4月30日,亞馬遜公佈2021年第一季度財報。財報數據顯示,截止2021年3月31日,亞馬遜2021年Q1營收1085.18億美元(約7024.37億人民幣),同比增長44%;淨利潤81.07億美元(約524.77億人民幣),同比增長219.8%,遠超分析師預期。

從業務營收看,2021年第一季度亞馬遜前三大營收業務是在線商店、第三方賣家服務和AWS業務,分別實現營收529.01億美元(約3424.28億人民幣)、237.09億美元(約1534.68億人民幣)、135.03億美元(約874.05億人民幣),分別同比增長44%、64%、32%。

亞馬遜CEO 傑夫·貝佐斯在一份聲明中說:

“成立才短短15年,AWS已成為一家年銷售額高達540億美元的公司,與世界上最大的科技公司爭奪市場,而且增長勢頭在加快,年同比增長率達到了32%。愛彼迎、麥當勞和大眾汽車等大公司之所以都選擇了AWS,是由於我們提供市面上最廣泛的一系列工具和服務,我們繼續為客戶不懈地致力於發明。”

微軟Azure:智能雲業務收入為151億美元,Azure收入同比大漲50%

4月28日,微軟公佈了2021財年第三財季(Q3)財報,營收為417.06億美元,同比增長19%,創下2018年以來新高。三大業務(生產力和業務流程、智能雲和更多個人計算業務)齊頭並進。

受疫情影響,雲計算服務需求直線上升,微軟也在大手筆投資雲業務細分領域(收購Nuance、B社)。智能雲業務收入為151億美元,增長23%。其中,Azure收入同比大漲50%,帶動服務器產品和雲服務收入增長約26%,逐漸縮小與亞馬遜AWS的差距。

就市場份額來看,微軟近五年來持續上升,已經從2016年的8.7%上升至2020年的19.7%。

微軟CEO 薩提亞·納德拉表示:

“疫情暴發一年多來,數字經濟的曲線並未放緩,而是正在加速,而這僅僅是個開始。我們正在為未來十年打造雲服務,擴大我們的潛在市場,並在技術科技的每一層都進行創新,以幫助客戶變得有彈性和進行轉型。”

雷鋒網注:微軟智能雲業務包括公共、私有和混合服務器產品以及雲服務,所以算起來比AWS以IaaS和PaaS收入作為雲業務的計算模式要多一些。

谷歌云:Q1收入40.47億美元,同比增長48%

4月28日,谷歌母公司Alphabet發布了2021財年的第一季度財報,報告顯示,谷歌在第一季度營收553.14億美元,同比增長34%,淨利潤為179.30億美元,同比增長162% 。

在雲業務方面,谷歌云第一季度營收40.47億美元,同比也有大幅增長。上一年同期為27.77億美元,增加12.7億美元,同比增長45.73%;上一季度為38.31億美元,增加2.16億美元,環比增長5.6%。

谷歌CEO 桑達爾·皮查伊表示:

“過去一年,被迫居家的人們轉向谷歌搜索和許多在線服務來了解外界、連接彼此和進行娛樂活動,谷歌云服務正在幫助大小企業加速數字化轉型。”

谷歌方面還表示,將繼續專注於谷歌云收入增長,並且會繼續對產品和麵向進行積極投資。

聯絡我們

地址
香港九龍觀塘鴻圖道57號南洋廣場1808室
Rm.1808, Nanyang Plaza, 57 Hung To Road., Kln. HK

電話
23091888

電郵
info@iothk.net